2)第五十九章.商道_方先生的修士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疑惑。

  事实上,在世安谷经历了这许许多多的事情,让他也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反思。

  修行之人不追求利益,可要做的事情,又需要这些东西才能达到,怎么办呢?

  这不冲突么?

  方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发现,也并不冲突。

  方勉没有解释其他的,只是给他们讲了一个陶朱公范蠡的故事。

  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之后,功成身退,而后从商,开始了后半生的经商生涯。

  三次致富,又三次散尽家财,在这过程中,他所传承的道家思想,也在他不断的实践、与事业不断成功的基础上广为传播,这便是后世著名的黄老之学。

  方勉讲述完,这才道:“这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,我只是觉得,每一种职业,都可以在‘道’中实现它的价值。”

  “我们也要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,告诉大家,我们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,我们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,这样大家才会乐意来学,才会乐意支持我们,不是么?”

  “所以我们要做的,不是追求,而是专心实践?”宁静思恍然道。

  “正是如此。”方勉点了点头,“实践自己的道,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人,最终,又造福了自己,何乐而不为呢。”

  方勉打算效仿陶朱公,用自身所学来经商。

  这个时代经商,可不比前世有各种物流,所以势必要去到许许多多的地方,行侠仗义,匡扶正道,也就同样可为了。

  在其他人里头,方勉觉得宁师弟出身在世家,也许能够见多识广一点。

  所以打算暂且和宁师弟一起,先去市集上瞧瞧,思忖思忖如何实践,将这些事情做开,然后其他人愿意加入的也可以加入。

  方勉心中思忖,自己打算着手做的,是一些世俗之人都以为庸碌的事情,却又实打实地在修行之中。

  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  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

  方勉觉得陶渊明先生的诗,倒真是贴合此时心意了。

  “哥。”张雨绣倒是有些担心方勉做生意缺钱,塞了一些木钱在方勉口袋里。

  沈玥见状,也毫不犹豫地拿出存下来的五六枚木钱。

  宁静思自然也不含糊,他支持方勉,不是因为别的,只是因为在这世安谷,能够交心的人实在太少。

  “你们这?”方勉哭笑不得道,“就不怕我亏了么?”

  要知道自己只是去实践的,不是去赚钱的。

  实践是什么意思?就是还没试过,是成是败谁也不知道。

  “怕什么?”张雨绣大气地道,“咱们在这里,有的吃,有的穿,自己也能赚到钱。”

  “就是。”沈玥也毫不犹豫,反倒因为能够帮到方勉而感到开心,“师兄,你拿去花,咱们都支持你!不用跟咱们客气。”

  “嘻嘻嘻。”张雨绣开心地道,“哥,现在咱们是你的小金库啦。”

  方勉有些哭笑不得,不过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,方勉也就没有推辞了。

  大家稍稍凑了凑,再加上方勉自己存的,差不多有将近三十枚木钱了。

  等到了第二天早晨的时候,方勉便与宁静思一起,朝着玉响集出发了。

  二十多枚木钱,对于方勉等人来说,虽然算是不少了,但却做不了多大的生意。

  究竟能做些什么呢?方勉在集市上搜罗着。

  这些炼制法器用的矿物玉石等,自然是不可能的,上回只不过一人买了些便宜的,就去了三十多枚。

  不过方勉做生意,毕竟是来实践的,他心中细细思索着,商人是为什么存在的?

 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提到经商的道理:论其有馀不足,则知贵贱。

  贵上极则反贱,贱下极则反贵。贵出如粪土,贱取如珠玉。财币欲其行如流水。

 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?《尚书》中说,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

  《道德经》中也说,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
  也就是说,商道中论其有余不足,是符合天道的,是可以造福于民的。

 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商人愈发地只想着赚钱了,也就造成了一个奸商的形象。

  而方勉,之前也说了,他是来实践的,所以自然要关注一些符合这些道理的事情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angjun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